9年前,玉树,曾因一场地震牵动全国人民的心。如今走在玉树藏族自治州,路旁还保留着部分震后的房屋原型,为纪念玉树地震修建的一座“玉树抗震救灾纪念馆”,已是青海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7月11日,由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政协主席李微微担任团长的住湘全国政协委员考察团一行在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实地考察期间,来到玉树抗震救灾纪念馆,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
那是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市发生6次地震,最高震级7.1级。玉树地震发生后,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全面部署玉树抗震救灾工作,成立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进行组织协调,各级领导迅速响应,兄弟省市伸出援手。地震当天,全国各地几乎所有机场都有运送救灾物资的专机飞往玉树,全国各地几乎所有的火车站都有运送救灾物资的专列发往青海。
震后的72小时,是黄金救援期,尤其是对海拔平均四千米的高寒缺氧的玉树灾区显得尤为珍贵。72小时内,玉树实现紧急搜救全覆盖,从废墟下成功抢救出7856人,救活6761人,转移到全国各地救治的重伤员超过1400人,实现重症伤员全部转移救治目标。
在玉树地震的抗震救灾中也涌现出一批感人的故事。
李德业是青海正平公路桥梁工程集团有限公司的员工,也是一名共产党员,在玉树机场通往结古镇公路抢修中不顾个人安危,始终坚守岗位,每天连续工作十八个小时,由于严寒和过度劳累,最终他因病抢救无效牺牲。
黄福荣是香港义工,原是一名集装箱货车司机,后来到内地做慈善工作,在地震中,他本来已经脱险,但他仍然选择返回孤儿院抢救三名孤儿和一名教师,在余震中不幸牺牲。
全国政协委员、南岳衡山道远方丈黄至安说,玉树地震的抗震救灾充分体现出国家对百姓的爱护。
全国政协委员、长沙理工大学副校长杨伟军说自己学建筑专业出身,看到地震后垮塌的房屋,他触动很大,“建筑设计要有安全储备意识,要保障人民生命安全,这激励着我今后在工作岗位上要更专业要更将百姓的安全放在第一位”。
玉树创造了高海拔地区人类救灾史上的诸多奇迹。而这背后,实际上充分彰显的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温暖以及当代中国的伟大力量。
“通过纪念馆走近当时的玉树地震,在全国为玉树抗震救灾凝心聚力中,感受到党为人民的初心、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下72小时内有力救援的国家力量、中华民族文化孕育的人间大爱。凝聚的力量、集体的力量,让大家和小家联系在一起。”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院长雷鸣强直言。
玉树是住湘全国政协委员青海考察最后一站。可以看到,在为期5天的考察里,除了围绕主题考察青海省生态环境保护的经验做法之外,从考察团抵达青海首站考察“原子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到文成公主庙感受民族团结、汉藏一家亲的奉献和力量,再到最后一站考察青海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玉树抗震救灾纪念馆”,此次住湘全国政协委员考察期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贯穿始终,这也让此次考察内容层次内容都更为丰富。
回顾初到“原子城”,委员们直言“在党的领导下,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为自己的职业感到光荣和骄傲”;到文成公主庙,委员们感佩“汉藏人民血脉相融情谊伟大”“汉藏一家亲的精神感染我们”;再到玉树抗震救灾纪念馆,“深刻感受到祖国的强大、制度的优势、人间的大爱”。
此次,住湘全国政协委员赴青海虽是围绕生态环境保护经验进行考察,但通过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委员们的情感得到升华,对主题教育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用脚步丈量生态环境保护,用行动践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图文 | 《文史博览·人物》记者 唐静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