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点专题 > 政协云讨论及创新大赛 > 服务党委政府中心工作

吴志良:澳门基金会启示录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南省委员会     时间:[2018-01-23]    来源:力量湖南

  文  |     

  吴志良:湖南省政协常委、澳门基金会行政委员会主席 

    

  在过去的29年里,作为最主要的参与者之一,吴志良所在的澳门基金会,每年掌管着澳门博彩收入毛利的1.6%的资金——最高的一年达57亿元,如今每年是30亿元的预算。从教育、艺术、文化的发展,到社会、慈善服务的完善,澳门基金会的资源投放面十分广。 

  作为一个公共基金,如何使社会财富更好地为民所用,这是澳门基金会一直思考的问题。一方面服务着澳门65万人口,同时也开启推动澳门与内地之间的慈善合作——澳门基金会一直是一个“探路者”。 

    

    

  为澳门过渡与发展储备人才

    

  1984年澳门基金会成立,到2001年与澳门发展与合作基金会合并成为新澳门基金会,吴志良作为最重要和最资深的参与者之一,他见证着澳门基金会的发展和变迁。“澳门基金会一开始就是公立性质。由于当时资金有限,只能做些小规模的慈善资助工作,主要侧重科技文化方面。” 

  1987年,澳门基金会受政府委托,收购东亚大学,将重点转向教育。1988年,澳门基金会对澳门东亚大学(现为澳门大学)进行改造,从课程设置、人才培养规划上重新安排,以应对过渡期和回归后的形势变化。 

  1999年澳门回归前,澳门政府的大多数中高层公务员还是葡萄牙人,回归后急需一批行政管理人才,怎么办? 

  同时,澳门当时急缺工程、教育等与澳门社会发展联系密切的多个行业人才,如何为迎接过渡提供充分的人才储备?这是1988年吴志良加入澳门基金会后参与的重要工作。“那时候的运作不是很顺利。在澳门东亚大学的改制过程中,就遇到很多阻力。”吴志良回忆道。 

  基金会对学校课程的设置上增加了法律、公共行政、工程、教育类专业,并大量开放对澳门本地学生的招生。在当时的环境下,基金会的任务是十分紧迫的。 

  随着过渡期慢慢推进,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初公务员本地化加速进行,华人在澳门的公共行政系统里地位得到提升——澳门基金会的人才培养见到了成效。 

  澳门基金会一直支持大中小学的建设。从最初收购澳门东亚大学,将其改造成澳门大学,到澳门理工学院、圣约瑟大学、澳门科技大学、亚洲(澳门)公开大学(今澳门城市大学)的成立及建设,以及许多中小学校校舍的完善、设备的购置、校区的建设,澳门基金会都给予了大量支持。2016年,澳门基金会的奖学金项目有21个。比如,为许多人所熟知的“澳门特别奖学金”——只要能就读世界排名100以内的大学,澳门本地的学生都可以申请一年高达32万元的奖学金。 

  澳门基金会每年发放的奖学金让上万人次受惠,覆盖面从大学到初中、小学。它的奖学金项目鼓励了许多年轻人,让他们在求学的道路上更坚定。 

  更直观地看——在澳门基金会批给的资助额中,对教育项目的支持占据了一半以上。 

    

    

  中西并进,和而不同

    

  在过去的三四十年里,全球城市化进程加快,而在澳门,快速城市化的同时,很多地方还保留着自己的传统,作为中国面向世界的一个“桥头堡”,各种思潮汇集,不同的价值观在这里碰撞。 

  “我们保持澳门本土核心价值的同时,思考如何跟世界接轨,这是基金会的核心工作之一。在各个领域培养人才,促进澳门学术文化艺术的发展,把先进的技术和理念引进澳门,这是澳门基金会应该发挥的作用。”吴志良说。 

  澳门自16世纪以来,就是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为了发挥澳门这独特的优势,让文化的交流与经济发展交相呼应,澳门政府强调要培养全民文化素质,增强本土文化软实力。在过去的三年,澳门基金会举办展览、研讨会,每年平均活动超过100场,诸如很多人熟知的“艺术家推广计划”——定期支持艺术家做展览、出版等,为市民举办的“澳门基金会市民专场演出”——支持和鼓励具有地方气息的民间文化娱乐活动。 

  “基金会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大量整理翻译出版澳门历史资料,这些档案史料的系统整理,是我们牢牢抓住澳门的历史话语权的关键。这对青少年的影响非常大。”吴志良说。 

  2014年,澳门基金会着手“澳门记忆”项目,这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将澳门所有找到的文字和图片资料,分门别类进行归纳整理,作为澳门整个历史文化的展示视窗。 

  “这实际上是澳门本土知识体系的建立,前面的筹备工作用了很多时间。我们出版‘十部文艺集成志书·澳门卷’是澳门本土文化、民间文化、民族文化的大集成。”吴志良说。 

    

    

  慈善的触角

    

  “基金会需要补充政府工作的不足,成为架设政府和民间的一座桥梁。”在吴志良看来,“基金会的角色是一个组织者、推动者和资源提供者。” 

  他自信且欣慰地说 :“在过去的三十多年,澳门基金会做到了这一点。” 

  澳门很早就成为一个国际化都市,华人、葡萄牙人、其他欧洲人、马来人杂居一处,西洋文化、东方文化混合交汇,相对于同时期世界绝大多数尚处在封建专制中的地区而言,澳门凸显其开放和接纳的优势。 

  在开放和接纳的社会氛围,民间社会团体得以广泛兴起。 

  澳门现有的社团数量已逾7000,大部分是小型社团,经常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资金短缺。许多社团每年会就自己的活动及其他发展项目,向澳门基金会申请资金支持。 

  2016年,澳门基金会支持了800多个社团,2000多个项目。其中,“澳门明爱”的“ 24小时家居护养”计划,和澳门街坊总会的“乐在晚霞”独居长者服务计划等,都获得很好的社会反响。 

  在一个多元文化的土壤中,基金会如何协同和服务于不同群体和文化?在吴志良看来,澳门基金会对社团的大力资助,尤其重点扶助弱势社群,其“最终目的是最大程度增加居民福祉”。 

  “很多社团项目可以优化、整合,达到资源共享”。澳门基金会对社团项目的社会效益会进行评估,并通过推动社团协作融合,让社团最大程度的发挥作用,让基金会投放的资源能够产生最大的效益。 

  慈善的触角,还伸向其他力所能及的地方。20154月,位于云南省陇川县的妇幼保健院竣工。这是一个名叫“乡村母婴平安”的项目中第一家落成的保健院。 

  这是澳门基金会所参与的改善内地欠发达地区人民生活的众多合作项目之一。 

  2012年,澳门基金会与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签订了合作协议,支持内地教育及医疗卫生事业。比如,支持购买“安全校车”;开展为期5年的澳门与内地学前教育工作者培训交流,目标是培训200名教师;在“乡村母婴平安”项目中,援建妇幼保健院…… 

  “澳门的发展主要是靠国家的支持,也靠内地居民到澳门旅游,促成了我们今天的发展。关于这一点,澳门的居民是非常认同的。”在吴志良看来,与内地的合作是根据“国家在不同时期和特殊时期发展的需要”。 

  在国家提出西部大开发时,澳门基金会参与了内蒙古图书馆的建设、新疆中小学远程教育网的建设;在四川地震中,澳门基金会捐款5亿元,对青城山、三星堆受损文物进行修复,捐建了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馆;青海玉树地震时,基金会通过红十字会,在玉树建立了一家医院。当前,支持残疾人福利事业发展、支持祖国航天事业发展等,都是澳门基金会在内地展开的公益项目。 

  “澳门基金会要配合政府、配合社会,去解决各种困难与挑战。我们的任务没有止境。”吴志良说。 

 

    

主办:政协湖南省委员会   承办:新闻宣传中心

新闻宣传中心电话:0731-84307931   传真:0731-82244360   E-mail:hnzxadmin@163.com   备案序号:湘ICP备13010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