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学国家重金属污染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柴立元
湘江保护与治理被省政府确定为省“一号重点工程”,通过未来三个三年行动计划,使多数饮用水源地水质达到二类以上。实现该目标仍存在许多突出问题,如重点地区、重点项目实施难度大;产业转型升级推进难度大;资金短缺;治理技术瓶颈等。开发与推广重金属污染源头减污、过程控制、末端治理及生态修复全过程的先进适用工程技术对一号重点工程的实施十分迫切。
中南大学国家重金属污染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致力于重金属污染防治技术研发、中试孵化与成果转化,突破了一批产业化关键技术,并实现了广泛工业应用。如重金属废水生物制剂法深度净化新工艺突破了废水深度净化与回用的技术瓶颈,已在湘江流域及全国30多个大型重金属废水处理工程中应用,实现年回用重金属废水4000多万m3、直接减排铅、汞、镉、砷等重金属200多吨。针对湘江流域工业企业清洁生产、有色金属行业污染防治设施及风险防范、环保产业等开展了系统的调研,起草编制了国家《砷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等政策、标准及规范。对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技术的总体顶层设计也做了些思考,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治的政策法规及标准研究
为解决基层重经济、轻环保的观念问题,着力开展流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关系研究,由传统的“以需定供”转型为“以供定需”的两型经济发展模式,针对地方环境质量状况确定相应的经济发展速度,制订我省保障民生质量的地方法规,将生态文明、民生保障指标放在考核基层执政效率举足轻重的位置。
为解决省一号重点工程目标任务实现难的问题,以湘江流域污染重点防控区为参照,系统研究重点污染物与饮用水、食品安全及健康风险的关系,研究制订适应湘江保护与治理需求的我省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体系、污染防治规范等,提高标准要求,从而提高企业生产、污染防治技术与设施应用准入门槛。
二、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治技术的顶层设计与联合攻关
为突破急需技术瓶颈,重点围绕重金属清洁生产源头减污、“三废”治理与循环利用、重金属污染土壤治理与生态恢复等领域重大工程技术及应用难题开展顶层设计,按轻重缓急开展产业化研究,尤其将“源控”技术放在首要位置。如重金属铅锌清洁生产减污技术、高砷多金属固废治理与清洁利用技术、重金属冶炼烟尘净化技术、重金属尾砂治理与生态恢复技术等。政府将资金重点投入建设工程技术孵化与成果转化创新平台,集中有限的财力、人力实施重大技术的联合攻关(象当年攻克原子弹一样),支持实施先进适用技术的工程示范。政府出台相应政策,优先将示范工程技术成果在湘江流域的转化与推广。
为规避突发性重大环境事件、解决领导和百姓后顾之忧,开展流域重金属污染诊断与预警系统研究,保障污染防控的前瞻性和可预见性,不致于重大环境污染事件无法防范,如金属铊的污染问题。
三、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治工程技术的后评估与推广模式研究
为客观评估技术是否可靠、解决治污工程治而无效的问题,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治工程技术的后评估研究。建立由政府管理人员、技术专家、技术用户、财经专家、企业周边百姓等人员共同组成的第三方工程技术评估监督机构(无任何切身利益),负责对技术工程应用全过程进行跟踪及后评估,建立产污企业、治污企业、技术方的信誉制度,及严厉的奖惩制度。通过后评估的技术由政府部门支持实施推广。
为解决政府资金短缺及责任主体不够明确的问题,开展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模式研究,实施减污治污工程的高效运营,确保技术有“用武之地”。如,政府出引导资金或出台政策或污染土地低成本出让,技术方、治污企业和社会资金联合介入实施运营,由政府环保监管机构及第三方工程技术评估监督机构进行联合监理,资金与效果挂钩。
主办:政协湖南省委员会 承办:新闻信息中心
省政协值班电话:0731-84307518 省政协门户网站联系电话:0731-84892011 E-Mail:hnzxadmin@126.com 备案序号:湘ICP备130109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