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IJIAJIANGTANG
/ 百家讲堂
提起古代的“谏臣”,人们第一个想到的应
该都是魏徵。这位贞观名臣在跟唐太宗共事的
17年中,共提了264条建议,被唐太宗全部采纳,
魏徵也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谏臣”的最佳代表。
然而,像魏徵这样敢于“犯颜直谏”的硬骨
头,虽说历朝历代都有,但几千年累积下来却没
有一个人能像魏徵这样受到推崇、重用,反而动
不动就被砍了脑袋,甚至被夷三族、九族。究其
原因,除了唐太宗“善纳雅言”,还得力于魏徵
独特的进谏之道。
第一,奠定理论基础,即让唐太宗明白什么
是明君和昏君,什么是良臣和忠臣。
有一次,唐太宗问魏徵,什么是明君?什么
又是昏君?魏徵回答:
“明君都有一个共同的特
点,就是能广开言路,听取不同意见;而昏君的
共同特点则是闭塞言路,偏听偏信。即所谓‘兼
听则明,偏信则暗’。”
后来,魏徵又提起了良臣和忠臣的区别:
“良
臣既能使君主赢得明君的美名,又能使自己获益,
福禄双全;而忠臣却只能以忠君为名,让君主背
负昏君的恶名,自己也身首异处,
空有一腔热血,却让国和家都同归
于尽。所以,陛下一定要让我成为
良臣,而不是忠臣。”
只要让唐太宗明白了这套理论,
也就为以后的进谏打下了一个坚实
的基础,即使双方出现了一些矛盾,
唐太宗也不至于跟魏徵完全闹翻。
第二,给唐太宗树立一个目标
和榜样。
唐太宗是一代明君,是无数人
的偶像,但他心里也有自己的偶像。
他曾多次说过:
“朕所好者,唯尧舜周孔之道,以
为如鸟有翼,如鱼有水,失之则死,不可暂无耳。”
有了这句话就好办了,聪明的魏徵在日后的进谏中
就经常拿尧、舜来做比较,自然屡试不爽。
比如,有一次唐太宗实在被魏徵惹烦了,就
指责他说:
“以后我说话的时候你能不能别老插
嘴?有问题不能下来再说吗?我好歹也是个皇
帝,当着大家的面你就不能给我点面子吗?”
魏徵眨了眨眼,说:
“当年圣君大舜曾对群
臣说:
‘你们有什么意见要当面说,不要开会的
时候都不说,下来又乱说。’陛下您想做尧、舜
那样的圣君,却不让我们做尧、舜的臣子,这也
太自私了吧!”
听了这一番话,唐太宗的气自然也就消了。
这就是魏徵的主要进谏方法之一。在古代,
皇帝毕竟是皇帝,聪明的大臣绝不会跟皇帝针锋
相对,让皇帝下不来台,而是采取一种迂回的方
式,让皇帝心甘情愿地接受你的进谏。然而,历
史上的大多数谏臣却不明白或是不愿明白这个道
理,动不动就“犯颜直谏”,恨不得扇皇帝几个
魏徵进谏有一套
马少华
2016年第1期 · 文史博览 ·
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