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诚仁,我国著名作曲家,1932 年出生于四川成都,1955 年10 月到湖南工作。一生写下了1000 多首歌曲,创作出了声乐曲《挑担茶叶上北京》、《洞庭鱼米乡》、《小背篓》,器乐曲《苗岭的早晨》、《竹山吟》等。
文/ 夏昕
“洞庭啊湖上哟,好风哟光呃!八月哟风吹呀,稻花哟香呃!千张啊白帆哟,盖湖哟面呃……”
白诚仁
2008 年4 月30 日, 北京人民大会堂。一曲久违了的《洞庭鱼米乡》,拉开了“洞庭鱼米乡——白诚仁作品暨湘籍歌唱家经典音乐会”的序幕。在相继登台的宋祖英、张也、吴碧霞等著名歌唱家优美动听的歌唱声中,白诚仁,这位曾迷住了几代人的大师级音乐家,再次让我们心头一震。
“捡”来的创作
有人说,湖南所有好听的、经典的、在全国乃至国外有影响的民歌,大多是白诚仁创作出来的。
这话不假。从20 世纪50年代末他创作的《挑担茶叶上北京》、《洞庭鱼米乡》这些脍炙人口的传世经典,到1990 年央视春晚后唱响大江南北的《小背篓》,再到2008 年CCTV 青歌赛中湖南民歌选手红叶组合演唱的那首《苗岭连北京》,可以说,白诚仁的创作影响整整跨越了半个世纪,并在不断地延伸着。但白诚仁却谦虚地说,他的这些创作都是“捡”来的。
所谓“捡”,其实就是一个音乐人灵感发现的自觉采风。
1959 年,白诚仁在长沙县街头遇见一群去南岳庙烧香还愿的队伍,他们口里的虔诚唱声一下抓住了这位年轻音乐工作者的心,于是就一路跟着他们走,一路把这曲近似朗诵调的拜香歌记在了心里。
不久后一天,叶蔚林写了一首《洞庭鱼米乡》的诗,请白诚仁谱曲。白诚仁一看,脑海里立即浮现了在路上“捡”到的拜香歌的旋律,稍加修改,他马上哼出了这首歌的主调。嘿,还真好听。白诚仁激动得一个晚上没有睡,一鼓作气完成了这首歌的创作。1964 年,著名歌唱家何纪光参加当时中国影响最大的音乐盛会——“上海之春”音乐节,演唱的《洞庭鱼米乡》,旋即轰动上海滩,何纪光和《洞庭鱼米乡》一举成名。随后,这首歌唱遍大江南北,并传播到了世界各地。
《挑担茶叶上北京》也是“捡”来的。1960 年冬天,白诚仁到城步县蓬洞采风,一首苗族民歌《贺新郎》让他如痴如醉。回到长沙后,正好词作家叶蔚林写出了《挑担茶叶上北京》的歌词,白诚仁一看就产生了强烈的共鸣,立即采用他在城步学来的苗歌《贺新郎》和《哩啦哩》的调子,只用了一个小时,曲谱初稿就写出来了。但结尾“毛主席的故乡人”一句,他怎么写也不满意,总觉得不能抒发出湖南人作为毛主席家乡人的那种自豪和激情。
又是一曲“捡”来的旋律让他如愿以偿,心满意足。那是1959 年他在韶山采风,有一天傍晚看到一位推独轮车的老农民,路过毛泽东故居时,一边走,一边唱山歌:“哟嗬,哟嗬”,悠扬嘹亮的歌声吸引了他,他一直跟在老农后面听,老农足足唱了半个多小时,白诚仁跟着他也走了好几里山路。此时正困惑的白诚仁突然醍醐灌顶:韶山山歌中的打高腔,不就是最好的抒发对毛主席感情的方式吗?虽然这种结尾不太符合作曲法,但白诚仁相信自己的感觉。当晚立即唱给团里的同志听,大家又惊又喜,没想到白诚仁出其不意地用上了山歌里的打高腔,一首名曲从此诞生。
宋祖英凭一曲《小背篓》唱红了大江南北,而这首让歌唱家一曲成名的《小背篓》却是白诚仁在湘西背“背篓”“背”出来的。
有一年的一天,白诚仁在湘西桑植采风,他接过一位老大妈很重的背篓,帮她背过了山。老大娘很感动,不知该怎么来感谢他,白诚仁便请她唱支山歌。老大娘高兴地唱了起来:“背了星星背月亮,背了阿公阿婆背太阳,一年四季背着走,大山装进小背篓……”有心的白诚仁将山歌旋律牢牢记在心里。
20 世纪80 年代末的一天,在湖南电视台工作的欧阳常林拿着自己创作的歌词《小背篓》,请白诚仁作曲。白诚仁看后很兴奋,湘西如诗如画的生活、苗族姑娘和苗家大妈的音容笑貌倏然浮现在眼前。于是,他一挥而就。1990 年,央视春节晚会上,出生在“背篓”世界的宋祖英以甜美的嗓音传情地演唱了这首歌,《小背篓》随即唱响了全国。
唱出来的湖湘文化
有人说,白诚仁是“湖南民歌之父”,是湖南的王洛宾。
白诚仁连连摇头:“我只是湖南民歌的收集者而已。但对于湖南民歌,我的确有一种狂热而深挚的爱。”如今已76 岁的白诚仁一说起民歌依然十分兴奋而健谈,兴头之至,即以掌击桌权当击鼓,一边击打一边高声吟唱。
白诚仁对湖南民歌这种深挚的爱,始于他刚工作时的一件事。1955 年10 月1 日,白诚仁作为东北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的优秀毕业生,成为湖南省民族歌舞团一名年轻的独唱演员。刚到团里5 天,他就随团去江华瑶族自治县参加自治县成立大会的文艺演出。
在台上,他唱学校里教的“蓝蓝的天上白云飘”,台下几千人没有一点掌声,等他唱完了,鞠了个躬,说我唱完了,大家才反应过来,礼节性地鼓了一下掌。
这个情景给满腔热情的白诚仁泼了一大盆冷水, 晚上他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突然,他听到对面山上有人唱歌, 声音十分干净、明丽。第二天一大早,他就爬上山去找晚上唱歌的那位年轻姑娘。爬到山上一看,山上有一间茅草屋,只有一个老婆婆坐在门口。他问:“老婆婆,昨天晚上是不是有位年轻妹子在这里唱歌啊?”老婆婆说:“这里没得年轻妹子啊。隔壁只有个老婆婆,年纪比我还大,我屋里还有个小孙女,才3 岁。”“昨天晚上我就听到有个年轻妹子在这里唱歌呢。”“哦,是我昨天晚上随便哼了几句,你听到了啊?”老婆婆亮开嗓子就唱起来,正是他头天晚上听到的声音。他激动得不得了,马上跟老婆婆学了“盘王歌”、“拉花调”、“耕牛调”。
白诚仁作品演唱会海报
白诚仁把从老婆婆那里学到的瑶歌现炒现卖,编成的3人多声部小合唱,在第二天的演出中,引起了全场轰动,连续唱了3 遍观众还不肯让他们下台。这首歌就成了白诚仁在湖南创作的第一首民歌《合作化高潮进瑶山》。
在江华演出的经历,使白诚仁悟出了一个道理:音乐艺术的源头在民间。随后的50 多年,白诚仁将所有的心血浇注在对湖南民歌的收集、整理和创作上。他先后深入苗族、土家族、瑶族、侗族、白族、黎族地区,到桑植、通道等20 多个县采风。那时,湖南的大部分山乡尚不通车,他和同事们常常穿行莽莽森林,翻越高山峻岭,趟过湍急河流,用两条腿走过了万里征程。采风中,白诚仁睡过牛栏猪圈,甚至还睡过棺材盖。尽管条件艰苦,白诚仁却毫无怨言,对民乐的痴迷让他忘记了一切艰辛。“隔山不隔水”,民歌就是这样。两地之间只要隔一座山,来往就少,形成的民歌就各有特色。这也注定了白诚仁要靠一双脚板一步一步去搜寻。
令白诚仁最感自豪的是:湖南几乎每个少数民族的第一首音乐作品都出自他的手笔,如瑶族的《合作化高潮进瑶山》、侗族的《秋后丰收喝喜酒》、苗族的《贺新年》、土家族的《上四川》、白族的《想红军》等。
50 多年,白诚仁抢救、发掘、收集、创作了千余首有价值的民歌,《春暖桃花源》、《瑶山木叶歌》等一批歌曲还被中国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等高校编进民族声乐教材。通过出版、教唱、改编、上演等多种途径,大大彰显了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白诚仁的作品是湖南的音乐名片、文化名片,是唱出来的湖湘文化。
“湖南是我的第一故乡”
有人对白诚仁说:“湖南是您的第二故乡。”
白诚仁说:“不,湖南就是我的第一故乡!”
白诚仁是四川人,鲁艺音乐学院毕业后,原本可以回老家四川,或留校工作。但他热爱民间音乐,曾志愿去云南、陕北等地。然而,当时任院长的李劫夫对他说:“原打算留你办民族声乐学院,现在只好割爱了,毛主席家乡缺少音乐方面的人才,希望你去!”白诚仁虽然对湖南不熟悉,未填这个志愿,却为了“毛主席家乡”这五个字,“乐不思蜀”,来到湖南,在湖南民族歌舞团扎下了根。
1960 年夏天,歌唱家方应暄在怀仁堂为毛主席等中央首长演唱了白诚仁创作的《挑担茶叶上北京》这首歌。毛主席接见演员时,方应暄壮着胆子对毛主席说:“前不久我到了您的家乡,家乡人民很想念您,写了这首歌,特意让我唱给您老人家听。”“那我也托你办件事。”主席高兴地对方应暄说:“托你写封信,说我谢谢他们。”方应暄于是连夜给湖南民族歌舞团写了一封信。一夜之间,27 岁的白诚仁成了湖南知名人士。毛主席的鼓励更让白诚仁铁定了扎根湖南的信念。
1974 年,文化部想调他去部属艺术团工作。借用期间,白诚仁执意要回湖南,他说:“我就留在湖南,湖南是我的根。”文化部没办法,最后达成协议:“放你回去,但以后随叫随到。”1978 年中央民族乐团又想调他去,白诚仁婉言谢绝了。因为工作需要,音乐界领导吕骥又找到白诚仁商谈调动之事,白诚仁借吕骥教诲自己的话回答:“你不是说,要深入民间采风么,苗扎根大地才长得壮,拔出来就会死么?”吕骥见他扎根湖南的决心不可动摇,便笑道:“好呀,你拿我的话来反驳我,那就不调你了。”此后,北京还几次想调他去搞音乐理论研究,都被他委婉谢绝了。
在白诚仁看来,湖南地灵人杰,百姓纯朴善良,尤其是民间民族音乐旋律,魅力无穷,给了他创作的智慧和灵感。
白诚仁对湖南的热爱,不仅在对湖南民歌的收集创作上,也在对湖南民歌的推广上。1985 年冬,白诚仁让副团长王安华带领50 多个人组成的演出队赴上海演出。当时,很多人担心他们高高兴兴地去,会灰溜溜地回来。因为他们带的是《潇湘风情》等具有湖南地方特点的大型歌舞,还有由何纪光独唱的湖南民歌等,这些“土特产”在“大世界”能“吃香”么?不仅旁观者担心,就是每个演员手心里都捏了一把汗。但最后演出非常成功,一下惊动了上海文艺界。上海电视台专场录制播放,全国音乐界权威上海音乐学院院长贺绿汀对《潇湘风情》等歌舞给予了高度称赞与肯定:“你们不容易,坚持民族民间音乐,这条路子走对了,愈是民族的东西愈具世界性……”接着,南京、无锡、苏州、杭州、郑州等各大城市纷纷发来邀请函,湖南民族民间音乐在全国进一步唱响。
退休后,白诚仁将对湖南的热爱放在了“还歌于民”活动上。他一方面到当年搜集民歌的地方,教当地一些青年人学唱本地民歌,另一方面四处奔波想创办一所机构或学校,将自己收集、整理的湖南民歌传教给年轻人。白诚仁已是高龄老人,每每谈起湖南的民间音乐就如数家珍,激动异常,甚至边吟唱边泪水盈眶。他信心十足地说:如果目标能实现,我敢保证湖南民歌的传承100年内不会断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