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湖南政协门户网站!
2016年10月25日 星期二

龙德忠:水火交融的别样人生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南省委员会 时间:2014-04-01 来源:湘声报

龙德忠:.jpg

  龙德忠,苗族,1957年生。1975年至1994年在吉首市工作,历任丹青知青场副场长、吉首市公安局民警、指导员、副局长,矮寨镇吉首乡党委书记、吉首市市长助理等。此后在政法系统工作,曾任州公安局局长、党组书记,州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等职。2010年任州政协主席、党组书记。

 

  

  

  在湘西,大都知道龙德忠。

  

  人们眼中的龙德忠,有“两个印象”:从政者、习文者。

  

  从政者龙德忠,勇武刚强,铁血忠胆,雷厉风行,这是他性格中如火的一面。他16岁下乡,20岁当民警,从一名普通民警成长为州政法委书记,在政法系统工作30多年,2010年转任湘西州政协主席。

  

  习文者龙德忠,细腻柔和,激情洋溢,爽朗率真,这是他性格中如水的一面。他编辑诗集、歌词集8本,创作了省内首支以政协为主题的歌曲MV《耕耘》,歌曲《醉在湘西》、《湘西香》、《矮寨飞龙》等在湘西州广为传唱。

  

  水与火的性格在龙德忠身上,就如湘西盛产的美酒,看似朴实无华,饮来烈如火焰。

  

  “其实这都不是真正的我。”龙德忠对记者说,“我是个很内向的人,更多时候是以工作为主,与书为伴。”

  

  未改本真的平民情怀

  

  3月22日上午,省委党校会议中心前坪,在此参加学习培训的龙德忠,利用课余时间,与记者谈起了他的二三事。

  

  在记者的镜头面前,这位厅级干部“一如既往”地不自在,不断地调整拍照的姿势,结果热出了一身汗。直到拍照完成,才恢复了生动表情。

  

  回顾过往,龙德忠最难忘的是那段知青经历。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16岁的龙德忠从吉首城区来到吉于坪知青农林场。“农林场条件差,只有几个茅棚,各种毒蛇、山鼠特别多,床都必须悬挂在茅棚的横梁上,不然很容易与蛇鼠同眠”。

  

  条件的简陋并不影响他迸发火热的“革命激情”。唱歌,吹笛子,拉二胡,龙德忠带着知青们开展各种文娱活动,并根据农林场真人真事写剧本、写快板词,然后领着大家表演,还组织当地农民办夜校,把枯燥的农场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正是这段经历,让龙德忠对基层老百姓有了最朴素的感情,让他常常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有时和人约好了,但不得不临时外出时,他会在州政协的办公室门口贴上“XX,请拨电话……”的小纸条,落款是“龙德忠”。

  

  这段经历让龙德忠深知农村贫穷和群众疾苦。到政协后,他将这一腔情怀倾注在扶贫工作中。根据州委、州政府连片扶贫的部署,2011年,州政协扶贫工作组进驻被称为吉首市“西伯利亚”的吉于村,龙德忠要求“不脱贫,不撤点”,在多方筹集资金进行输血扶贫的同时,创造性地开展产业扶贫。艰苦奋斗两年后,吉于村破茧成蝶,面貌一新。

  

  勇武擒贼的“铁血汉子”

  

  龙德忠的左臂上有条大疤痕,这是他“铁血忠胆”的印记。

  

  那时,他在基层任民警。半夜巡逻时为了追一名窃贼,龙德忠跳进了寒冷刺骨的河水里,奋力游了几百米后,最终将窃贼擒拿归案。上岸后,龙德忠才发现手臂被河里的石头深深划伤。

  

  这次英勇擒贼,让龙德忠荣获湘西州在全省公安系统恢复立功制度后的首批三等功。

  

  龙德忠的勇武刚强在湘西出了名。1995年,吉首市、古丈县交界地村民因一起抢窃案爆发了震惊全省的大规模械斗,并发展成围堵国道的群体性事件。

  

  时任吉首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的龙德忠,带了两个同事第一时间赶赴现场。他冲入对峙双方的中央地带,面对土炮、火枪,硬是用“气势”将“气焰”压下。最后,在党委、政府组织指挥下,事件圆满解决。

  

  “文以化之”的激情生命

  

  龙德忠的诗歌情怀常常融于日常工作之中。他讲求“文以化之”,善于让部门的文化建设如火如荼地开展,善于让文化来凝聚“精气神”,形成软实力。

  

  走进州政协大院,花木满眼,处处绿荫;会议室、办公室和走廊过道上悬挂着一幅幅精美的书画作品,摆放着花卉盆景;业余和节庆时间,机关书画室内,热爱书画艺术的委员、机关干部经常与文艺界人士切磋技艺,浓郁的文化氛围沁人肺腑。这是州政协文化建设的生动缩影。

  

  2011年,州政协主动请缨,成为湘西州民族文化进机关活动的首批试点单位之一,提出了人人会唱一首湘西民族歌曲等“六个一”目标。龙德忠要求县市政协各准备一个节目,办一场高质量的晚会。当时曾有人质疑,有的县市政协机关工作人员总共才20多人,怎么办得出节目。

  

  但龙德忠相信发挥好委员和机关干部两支队伍的积极性,就一定能成。事实胜于雄辩,最终结果是州政协举办的民族歌舞晚会在全州引起轰动,其中有两个节目还被引进州政府晚会,成为保留节目。

  

  “团队作战,树精品、创一流、争第一”,这就是龙德忠一直以来的工作风格。

  

  用钉子精神建言文化旅游发展

  

  旅游业是湘西发展的最大门路。湘西穷,龙德忠此生最大的愿望,就是探索出一条文化脱贫的路径,造福家乡的百姓。

  

  到政协后,龙德忠以盯紧不放弃的“钉子风格”,持续多年为全州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建言献策。

  

  2014年,州委书记将打造苗族生态文化休闲旅游精品线路的调研任务交给了龙德忠,正是对他热爱文化、钟情建言民族文化旅游业发展的充分肯定。

  

  这些年,龙德忠创新性地将全州政协主席联系会议视察打造成固定节目和履职品牌,主题始终围绕湘西州文化旅游,内容包括各个重点和关键问题。

  

  2013年,凤凰古城推行“门票新政”,引起社会广泛争议。龙德忠决定不回避矛盾,要求州政协主动介入。他率领州政协主席会议成员对凤凰一票制收费情况进行专题视察和协商,并组织召开专题座谈会,为凤凰文化旅游转型升级正名、献智。

  

  湘西州旅游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何在?早在2010年,龙德忠组织全州政协主席会议视察张家界生态旅游,向州委、州政府提出了湘西州旅游核心竞争力在于“文化”的观点,时任州委书记将视察报告批给州级领导,并称赞政协思考深人一层、行动先人一步。

  

  实施“百千万”特色民居保护工程,是湘西州提出的重大决策。为了摸清基础情况,2011年,龙德忠先后多次对凤凰县老家寨村、吉首市德夯村、古丈县张家坡村等特色民居保护重点村镇进行了视察,行程上千公里。

  

  2013年在开展新一轮建设扶贫时,州政协选择了吉首市小溪村,并于当年助该村成功申报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这个位于吉首城郊的小村落是纯苗族聚集区,拥有洪家大院、三王庙原址等文化遗迹,生态环境优美。龙德忠的目标是要将其打造成集文化、休闲、旅游于一体的吉首后花园——洪家大观园。

  

  他希望在此能探索出一条发展文化旅游助村民脱贫致富的新路。

  ◆本报记者 姚依农 通讯员 罗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