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湖南政协门户网站!
2016年10月25日 星期二

关于湘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情况的视察报告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南省委员会 时间:2014-11-17 来源:

驻衡省政协委员视察组

 

  6月23日至25日,驻衡省政协委员视察团一行31人在衡阳市政协主席廖炎秋的带领下,赴湘西自治州就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异地视察。视察团在湘西州委副书记刘小明、州政协主席龙德忠的陪同下,先后实地察看了矮寨大桥、吉斗寨游客服务中心、乾州古城、凤凰县旅游综合服务区和凤凰古城等文化旅游景点及配套服务设施,并听取了湘西州政府关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情况的通报。在视察过程中,委员们对湘西州近年来文化旅游产业取得的迅猛发展表示充分肯定,并就如何提升湘西文化旅游品质,加强旅游综合管理提出了意见建议。现将视察情况综合如下:

  一、湘西州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湘西州近年来大力实施旅游带动战略,实施旅游“二次创业”,确立了“生态文化旅游兴州”理念,坚持把文化旅游产业作为战略性主导产业来抓,实现了大发展。2013年,全州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322.8万人次,同比增长23.2%;旅游总收入144.9亿元,同比增长37.5%。文化旅游业率先实现百亿产业目标,旅游总收入相当于全州GDP的34.5%。通过视察,委员们认为,湘西州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主要呈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突出了文化主题。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湘西历史文化厚重,拥有1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个国家遗址考古公园、3个国家历史文化名镇、13个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99处历史文化古迹,涌现出开国元帅贺龙、民国总理熊希龄、现代文豪沈从文、著名画家黄永玉、民族歌唱家宋祖英等一批政治文化名人。因此,湘西在发展旅游产业过程中,突出了文化主题,将文化融入旅游景点的建设中,增加旅游服务项目,营造出独特的旅游意境,使景点的文化内涵更加丰富,为旅游者提供更高层次的文化享受,并达到增加游客停留时间和消费项目,最终提高景点的附加值,唱响了“魅力湘西”文化品牌。

  二是突出了民族特色。湘西是少数民族聚集地区,民族风情浓郁,土家族和苗族两个民族能歌善舞,有各自独特的语言、习俗、服饰、建筑、音乐、舞蹈,是文化部授予的湖南唯一的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拥有24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湘西在发展旅游产业过程中,大力实施民族建筑整治保护工程,全面推进特色民居保护工作。以办好民族节会为契机,将民族传统节日品牌化、产品化,有效地展示了湘西土家族苗族原生态的民俗文化和民族风情。比如通过《天下凤凰》、《神秘凤凰》和《德夯玛汝》等大型原生态文艺晚会,将湘西哭嫁、苗族鼓舞、桑植民歌、茅古斯等民族特点汇聚一堂,让游客享受到了湘西民俗文化“大餐”。同时,大力发展民族特色旅游商品,推进民族民间特色工艺、民族饮食、土特产品向特色旅游商品转化,并大力推广民族服饰,倡导广大群众将民族服装生活化。

  三是突出了自然风光。湘西山水自然风光神奇秀美,拥有135个国字号生态文化旅游品牌。通过开发打造猛洞河漂流、小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天凿奇峡”吉首德夯、矮寨大桥、边城茶峒、国家森林公园坐龙峡、国家地质公园红石林等一批著名景区景点,使湘西荣获“中国十佳魅力城市”和“最佳旅游去处”两块金字招牌。同时,湘西强化旅游优势在生态的观念,把全州作为一个整体性景区进行保护,大力实施封山育林、退耕还林、植树造林,让绿水青山、蓝天白云和清新空气成为旅游的新卖点。

  四是突出了资源整合。湘西旅游资源虽然丰富,但呈现出规模小、分布散的特点。针对这种情况,湘西州通过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积极培育龙头,以典型带动,从而有效地整合了各类旅游资源,精心打造出了以凤凰古城、乾州古城、老司城、芙蓉镇、浦市镇为龙头的古城古镇旅游产品;以猛洞河漂流、坐龙峡探险为龙头的生态旅游产品;以德夯苗寨、边城茶峒为龙头的民俗风情旅游产品;以南方长城、里耶秦简为龙头的历史文化旅游产品;以凤凰古苗寨群为龙头的乡村旅游产品;以塔卧为龙头的红色旅游产品。

  五是突出了规模效应。湘西州始终把文化旅游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来培植,促使旅游市场主体不断壮大,规模效应不断扩大。目前,湘西州有旅游景区公司8家,星级饭店62家,旅行社33家,专业运输车队4家,旅游运输车辆300多台,规模化、专业化旅游商品购物点6家,其他从事旅游餐饮住宿、旅游商品生产销售等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5000多家。今年1-5月,全州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030.29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1.5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8.8%和26.7%。其中接待入境游客11.32万人次,实现外汇收入1696万美元。

  驻衡省政协委员大多是第一次去湘西,更是第一次正式地考察湘西文化旅游产业。通过所见、所听、所感、所思,大家认为对湘西的文化旅游发展有“四个没想到”:一是没想到湘西文化旅游发展的氛围这么浓;二是没想到湘西文化旅游发展的来势这么好;三是没想到湘西的旅游交通发展这么快;四是没想到湘西政协推进文化建设的责任心这么强。

  二、湘西州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主要经验

  一是统一认识,将文化旅游作为主打产业来对待。在怎么来对待文化旅游的问题上,湘西州委、州政府统一认识,形成共识,不仅将文化旅游作为一个产业,也作为一个展现湘西的重要平台和窗口,始终坚持把文化旅游业作为“全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门路”,确立了文化旅游业“优先发展的战略性主导产业”重要地位,并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全州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决定》、《关于进一步加快凤凰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快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并决定每年投入文化旅游产业建设资金1个亿以上,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和财政保障。

  二是注重规划,高起点谋划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湘西州树立大旅游理念,突出顶层设计,注重整体谋划和全域规划,围绕打造1小时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圈,从景区、品牌、业态、线路、设施等方面,高品质整体规划布局,防止开发建设的随意性、盲目性,提升开发品质和效益。在抓好整体谋划的基础上,湘西州坚持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原则,注重规划超前性和可操作性相统一,进一步完善州、县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编制好重点景区、生态文化公园、旅游风情小镇、乡村旅游、生态文化景观、旅游公路、旅游商品等专项规划,形成了以州级规划为总纲、县市规划为框架、景点景区规划为基础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体系。同时,湘西州委、州政府建立严格的规划执行、监督、检查制度,切实加强规划管控,一张蓝图画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有效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确保开发建设高品质、高端化。

  三是基础先行,不断改善旅游交通区位条件。交通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为了构建优良的旅游交通区位,湘西州委、州政府立足基础先行,狠抓了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使旅游交通条件得到不断改善。建成和在建的7条高速公路、周边的张家界荷花机场、常德桃源机场、怀化芷江机场、铜仁凤凰机场以及正在申报建设的湘西里耶机场、黔张常铁路、张家界经吉首到怀化城际铁路,构建了湘西立体、便捷、安全的现代化交通网络,形成了大交通格局,从而有效地拉动了湘西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四是大力营销,积极开拓文化旅游市场。湘西州在文化旅游营销方面视野广阔,促销策略多元,借助先进的宣传手段,积极开拓市场并取得很好的成效。通过举办文化旅游营销活动,策划举办了中国凤凰国际摄影双年展、中国吉首国际鼓文化节、中国海峡两岸苗族银饰文化节、天下凤凰聚凤凰、中韩围棋巅峰对决大赛、中国凤凰苗族“四月八”跳花节、中国(古丈)茶文化节、中国湘西芙蓉镇土家族舍巴节等重大文化旅游节庆活动,有效扩大了湘西对外的影响。举办的凤凰古城和里耶秦简特种邮票首发式,成功地将凤凰古城和里耶古镇打造成了“国家名片”。通过引进民营资本、与旅游文化策划公司和文化企业联合等方式,引进高水平策划和演艺团队,打造了《烟雨凤凰》等一系列大型民族演艺实景演出,并积极深化与主流媒体的合作,在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投放文化旅游广告,制作播出文化旅游专题节目,还与知名影视制作人合作,以湘西为外景地,拍摄了《血色湘西》、《借问英雄何处》等20多部电影电视,大力宣传了“神秘湘西”文化旅游品牌。

  三、关于发展湘西州文化旅游的几点建议

  一要把“湘西旅游扶贫试验区”作为省级战略并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予以支持。2012年7月,国家旅游局与国务院扶贫办签订了《关于推进旅游扶贫工作的合作框架协议》。为抢抓国家率先启动实施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的的战略机遇,大胆先行先试,积极实践探索,力争在武陵山片区实现“率先发展、率先脱贫”,为全国扶贫攻坚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建议省委、省政府加大对湘西州争取“全国旅游扶贫试验区”的支持力度,按照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模式,打造“湘西旅游扶贫试验区”,从投资、财税、土地、金融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并建议省委、省政府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并设立办公室,加强领导和协调,统一规划编制,统一项目调度,统一督查指导,统一宣传营销。

  二要将湘西州作为“大湘西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重点区域来建设和打造。建议省委、省政府及时编制出台全省整体旅游规划,对全省的旅游资源进行顶层设计、总体布局、联动发展。要树立“大湘西旅游圈”的理念,将湘西、张家界和怀化等地的文化旅游资源有机整合、融为一体,进行统筹发展,并建议省委、省政府参照贵州把安顺地区确定为“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云南把“昆明—玉溪旅游文化产业经济带”进行重点规划、湖北把“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上升为省级发展战略的经验和做法,将湘西州作为“大湘西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重点区域来建设和打造。

  三要加大对湘西旅游投融资的支持力度。建议省委、省政府为湘西州申报国家及省旅游(国债)专项资金、生态环境建设专项资金出台优惠政策,并积极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对湘西文化旅游企业提供信贷支持;支持湘西州建立“湘西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基金会”,鼓励社会资金和民间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开发,打造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多能级的投融资网络平台。

  四要大力支持凤凰古城、矮寨-德夯创建国家5A级景区及凤凰区域性防御体系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凤凰古城与丽江古城、平遥古城同为“中国三大古城”。但是,后二者均为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为国家5A景区,平遥古城正全力冲刺国家5A级景区。虽然凤凰古城、凤凰军事防御体系在2006年、2012年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后备名单”,但是尚未列入正式名单。矮寨-德夯景区拥有创4项世界第一的特大悬索桥等垄断性旅游资源,以“奇桥、奇路、奇台、奇谷、奇瀑、奇俗”享誉中外,具有很高的知名度。目前,凤凰古城、矮寨奇观景区创建国家5A级景区在硬件、软件上与5A标准有差距。为了进一步打造“神秘湘西”旅游品牌,提升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建设国际知名生态文化旅游区,建议省委、省政府支持湘西州凤凰古城、矮寨-德夯景区创建国家5A级景区,每年帮助解决景区游客中心、停车场、旅游厕所、标识系统等配套设施建设资金,加大项目、政策、资金倾斜,确保湘西州2015年成功创建1家以上国家5A级景区,申遗工作取得较大进展。

  五要加大对湘西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力度。一是要加强对湘西古村落、古民居和古城镇的保护。湘西古村落、古民居和古城镇,传承着土家、苗、汉等多民族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沉淀了湘西民俗文化的历史价值和审美情趣,是不可再生的民族、民俗建筑文化资源。湘西州在开发文化旅游景点景区时,要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采取“抢救一批,保护一批,开发一批”的发展模式,切实加强对古村落、古民居和古城镇的保护。同时,建议省委、省政府安排专项补助资金,并动员省直有关部门结合对口扶贫办好保护传承联系点,支持湘西州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工作。二是要切实做好生态保护工作。近年来,湘西州在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同时,也在积极发展工业和矿产采掘业,从而出现了发展与保护的矛盾。建议湘西州委、州政府在发展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严把环保关口,严防东部高污染、高能耗企业随着产业转移来湘西集聚,严防再走先破坏再修复、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严禁无序开发各种矿产资源。同时,要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的生态补偿政策,加大对湘西州的生态保护政策支持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