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省政协委员彭秀琍
委员近照
他,不胖不瘦,来自湘西山区,有着明显的大山深处农家子弟朴实、沉稳、豪爽、乐观、风趣的性格,对农业农村农民饱含感情,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总带着深厚的“农耕情结”。这种情结,体现在他与数以万计的农民兄弟促膝长谈中;体现在他手机中常用联系电话多是农民朋友的感情中;体现在他与村支书的探讨和悉心指导中;体现在他深入到偏远村寨实地调研时心贴心的询问中;体现在他为农民因卖不出山芋而发愁时为之动容的泪水中;体现在他为农民合作社解决产品销售难的奔走呼号中……
他就是省政协委员、省委农村工作部副部长、省农办党组副书记、副主任彭秀琍。
把政治责任当良心
“只想帮农民朋友们做点实事”是彭秀琍常说的话,也是他常常为之操劳的重点工作。他时刻把农民的忧喜冷暖挂在心头。参加工作三十余年,他的“圈子”基本未脱离过“三农”,带着大山的灵气,从农村走来,又因工作需要经常深入农村调研,对农村的今非昔比体验得最为真切,对农民的期盼和困难感受得最为深刻。
“要给农民增加负担的事,我坚决不干。”当有的商家为了图利,出了给自己发财的点子,他总是不留情面,直接拒绝。
清末名家刘鹗说,“人人好公,则天下太平;人人营私,则天下大乱”。彭秀琍除了忧民、忧农,对于党和国家的发展始终都是站在发展的高度、大局的角度,时刻不忘忧国、忧党。
人们常说:“苦不苦,看常务”。他历任几个单位的常务,每天如履薄冰,像接受考试一样去应对繁重的工作任务。彭秀琍经常忙完工作到很晚才回家,经常忧思“兴亡周期律”。带着这份对党的责任,思考如何当好一名合格的委员,更好地履职尽责,更好地忠诚于党的事业。
在担任省政协委员、省纪委委员后,彭秀琍感到肩上的担子更加重了。他观察发现:当前,形势深刻变化,由于新旧体制转换时期法制的不健全、社会伦理道德的偏差与失范,部分代表委员政治身份逐渐被异化或形式化,不仅失去了法律和人民赋予的政治责任,甚至沦落为某些小圈子或利益集团的代言人,严重影响了党和国家的形象。
带着这些问题,他亲自调研、亲自动手撰写了《委员制下政治身份与政治责任的思考》,分析了当前委员制下政治身份与政治责任不相匹配的几种表现,提出要从选任源头、履职意识、履职渠道、履职考评四个方面做到“必须加强”。他的理论文章受到时任省委书记和省纪委书记等领导的高度评价和批示。
在同事的印象中,自从当了委员,他的履职贯穿于下基层检查调研中、贯穿于各种会议活动中、贯穿于每次提案建言中。
提案作为委员履职的重要方式,彭秀琍充分发挥这方面的作用为“三农”工作鼓与呼。2013年总共提交了《用经营理念推进农村城镇化》、《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和《新农村建设》等5件提案,今年又提交了《我省大农业向强农业跨越要做好三个借力》、《促进农村大学生创业与就业》、《整理出版袁隆平全集》、《加大对湖南(湘鄂赣)江山茶业联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扶持》等4件提案。
这些提案都是他认真思考和调研过的重点热点问题,因此,大都得到较好的反响,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提案内容被人民网、新华网、湘声报、红网、新浪网、凤凰网等媒体报道和关注。实实在在为农村发展、农民增收带来了较大的社会经济效益。2014年省政协从数百件提案中评选出38件省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优秀提案(其中集体提案19件,个人和联名提案19件),他撰写的《关于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建议》被评为省政协优秀提案。
为强农梦不懈求索
湖南农业大而不强:农业基础不牢传统农业比重大的基本状况没有根本改变、农民增收难度加大的基本局面没有根本改变、城乡发展差距拉大的基本态势没有根本改变、区域发展不协调贫困面较大的基本省情没有根本改变、动物疫情仍呈多发态势农产品质量安全形势严峻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
诗人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睛饱含泪水,因为我爱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实现中国梦,基础在“三农”。提起我省农业,彭秀琍总是一脸忧思。“五个没有根本改变”是他心中“不可承受之重”,更是他为之不懈奋斗的动力源泉。
如何改变农业农村发展现状?如何走好湖湘特色的强农之路?他曾多次请教过专家、曾多次搞过调研、曾多次查阅国内外相关资料。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首创性提出了做好“三个借力”实现强农梦的新思维,并用于指导工作实际。
“要借力资本市场,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农产品规模化、集约化、效益化经营,并积极引导和推动有条件的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上市”。谈到我省农业转型发展的问题,他每次都很兴奋。他组织相关专家评估后发现:通过他的借力思维,如果能实现千分之一的合作社上市,可融资数百亿元,当社会资本和工商资本进入“三农”,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产业升级的资金“瓶颈”。
谈到农村信息闭塞时,他提出了第二个借力理论,即:“借力现代科技,建立合作社为主体的农村智慧商务平台,推进新农村信息化,加快政流、物流、人流的统一,实现经营、技术、生活服务进村入寨”。
面对城镇化水平低的问题,他强调要借力经营理念,加大政策研究创新力度,推动乡村合并,创新基层组织管理,创新农村产业结构模式和生产经营模式。大胆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进程。
“我只是借用了大家的力量和智慧!”对于工作中取得的成绩,他如是说。
他的骨子里总有一股人人平等、积极向上、天道酬勤的正气;他的言行总是充满力量和给人启迪。很多在他身边工作过的同志都这样评价他。
每次工作取得成效时,彭秀琍总是高兴地跟同事和朋友们分享他的喜悦。他说这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听到他的声音,同事们能够感到一股强烈的正能量。
心系农民致富增收
农村治,天下兴。彭秀琍下乡调研发现,大多数农户即使有好的农副产品,也因为信息缺乏,掌握的科技手段有限,出现思路打不开、产品“卖不出”、市场把不准等问题。看到农民的困惑,他急在心里,不知道多少个日夜为此而失眠。
依托村域独有的山水、矿产、民俗、文化资源,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实现农民就地就近创业就业、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在一次新农村建设调研中,他发现联合国绿色产业示范区、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区——平江县的一个村生态环境条件非常突出。让人像置身山水画中一样“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特别是喝过当地的水后,他很是激动,想起了当年下乡当知青时喝过大山里水的味道。他告诉村支书:要做足山水文章!他建议该村的一个红豆杉种植农民合作社牵头组建一家水业公司,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发展红豆杉苗木、红豆杉盆景、红豆杉天然水、红豆杉培育等关联产业。在他的支持下,该合作社通过两年多的筹备,成功推出了“杉水”项目,注册了国家商标。目前杉水已面向省内市场销售,经过试销,消费者反响良好。据合作社负责人介绍:杉水本着“当天灌装当天送到消费者手中”的理念,致力做都市人喜爱喝的新鲜天然水,喝过杉水的人,都特别喜爱杉水了。随着杉水市场影响的不断扩大,可以预见农民致富增收的好日子会越来越红火。
彭秀琍常说:面对中国的未来,城市的种种变迁固然令人惊叹,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仍然离不开农民这一主体的积极参与。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一年前,他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用自己的方式,以一种做公益的心态,编写了《做新农村的新型农民》一书,为培育一批新型职业农民尽自己绵薄之力。
他推掉可以推掉的应酬,利用业余时间,用一种农民喜欢的、直白语言,没有教条式的说教,没有填鸭式的灌输,也没有太多深奥的理论,而是站在农民角度聊天式的问答,告诉他们在成为新型农民,建成农村全面小康的道路上可以这样做、可以这样办……样书出来后,他第一时间送给袁隆平院士把关,袁老看后连说“好”!并欣然提出愿为农民朋友实用的新书《做新农村的新型农民》作序。彭秀琍说,新书若能对农民创业致富事业有所帮助,就足以令人欣慰了。
大象无形,大爱无言。对于彭秀琍而言,委员就是责任!对农民的付出越多,人生的快乐就越多,委员身份才更加厚重。